TCNN新聞
01月29日
文化難離語言 阿華師分享尋回台語的心路歷程
【張原境台南報導】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盼藉此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性,促進母語傳播運動的推行。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於1月23日舉辦母語節活動,除安排有白話字印刷機體驗、音樂律動與台語故事分享外,還邀請到致力於母語存續的「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阿華師(賴咏華)分享「尋回台語的心路歷程」,阿華師更親自「磅米芳」,讓現場觀眾可親睹製作過程,眾人莫不爭相圍觀拍照,吃的齒頰留香。
現場高朋滿座。(攝影/張原境)
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致詞時指出,《台灣教會公報》自1885年發行至今,現雖多用華語書寫,仍保留1個版面使用台語文;方嵐亭仍感嘆努力不夠,從文字、文化及語言各方面來看,台語依舊在逐漸消逝,他強調語言無貴賤之分,但書寫、生活、日常對話若能使用母語,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台灣富含多元文化,期盼每個族群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
方嵐亭致贈刻有白話字的筆筒。(攝影/張原境)
(攝影/張原境)
談起尋回台語的心路歷程,阿華師表示初期至學校演講時,多僅和小朋友展示塗磐磨米及爆米香過程,直到2019年夏天,到淡水某間幼稚園,心血來潮地和小朋友說了一句台語:「大家好!我來磅米香給你們吃!」沒想到台下數百位小朋友僅有5名聽得懂,大多數人彷若聽到外星語,甚至還有小朋友問隔壁的大人「那個叔叔是不是香港人」,阿華師這才理解為何有朋友曾跟他說「台語即將死亡」。
「我是5至32歲沒有講台語的台灣佞仔。」於是,阿華師決意學習台語,初期也曾鬧出許多笑話,某次叫家人吃飯時,卻說「阮來吃飯」,然而應該要說「咱來吃飯」,「前者是指我跟你說我要去吃飯了,後者才是邀請對方一起吃飯。」直到2019年,阿華師才在生活對話中完全把華語禁掉,「33歲的我,拄才逐著15歲的家己。」
與小朋友互動提問。(攝影/張原境)
阿華師談到自己年少時曾去澳洲遊歷,當時覺得澳洲歷史景點很膚淺,都保存不甚美觀的奇怪地方,回國後他發現自己才是那個奇怪的人,因為台灣並不重視本土文化的保存,「課本教黃河、漢武帝等中國史地,但小朋友對自己阿公、阿嬤過去的生活卻不清楚。」他想起教自己使用塗磐的林老師傅,表示這項手藝在台灣幾近失傳,如此珍貴的文化在澳洲不用政府,民間機構就會盡力保存了,但台灣人甚少重視。
阿華師認為在全球化影響下,不同國家的年輕世代,彼此文化日益類似,卻與上一代日漸遙遠,「你是誰?你來自何處?」成為越來越難回答的問題。某次阿華師至新竹某國中演講,詢問大家會如何介紹台灣特色,「他們回答珍珠奶茶、101大樓、新竹米粉及貢丸,然後就沒了。」他認為,台灣的教育較少注重台灣在地的文化、地理與歷史,然而人如何表達自己就是透過文化。
阿華師表示,記得祖先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歷史,是人類在萬物中獨一無二的能力,「文化不會在語言死掉之後還留存下來,於是我努力用整個人生反抗華語的霸權。」他說,語言是水,文化是魚,魚若離水,必死無疑,他認為台語的存續只會越來越辛苦,聽不懂台語的人將越來越多,「台語有可能變成的拉丁文,年輕人拿來演唱的語言但生活中沒使用。」
阿華師形容,講華語的人已經在坐高鐵了,手機查一下就有資料,但講台語的人還在拖牛車,多以口傳詢問、學習,若沒有專門進行台語教育的學校,台語將是「穩死的」;他呼籲每個人都可以嘗試「撿舊料」和「畫新圖」,為存續台語盡一份心力;「撿舊料」就是跟家中長輩詢問傳承台語;「畫新圖」則是設計新的台語詞,如同駛一輛新的車,例如「露螺冰」意指霜淇淋,「捲螺仔火」意指火龍捲風、「腰胛」意指瑜珈,他認為一個物品有很多名字,代表語言有生命力,「讓萬事萬物都能用台語講得出來。」
磅米香前要先戴耳機。(攝影/張原境)
(攝影/張原境)
興奮期待的小朋友。(攝影/張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