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首頁  >  TCNN新聞  >  內頁

TCNN新聞

111年

04月28日

【疫情中的普世】蘇格蘭政策鬆綁 走向新生活模式

2019年底爆發並衝擊全世界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至今仍未完全退去,但隨著疫苗接種普及、醫療量能提升和防疫習慣建立,已有多個國家政策鬆綁,開始「與疫情共存」的生活方式。2022年4月25日的蘇格蘭仍有2700多人染疫,但在4月18日開始,法令宣布民眾於室內可以自由決定是否佩戴口罩;身在蘇格蘭的台灣青年陳思穎與宋訡瑄受訪分享疫情至今她們生活的影響與改變。

陳思穎是百貨公司銷售人員,曾經歷過兩次封城(Lockdown),分別是2020年3月底至7月、12月底至隔年4月;當時因為「限出令」規範所有非必需品商店關閉,因此她改在家工作,出席線上教育訓練、會議與完成練習作業;薪資則有政府補助方案(Furlough Scheme),封城期間政府幫企業支付員工薪水80%,企業支付20%,因此收入得以維持,「倒是還多了時間可以進行自己的設計創作副業。」

而宋訡瑄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生,疫情前會到學校研究室工作、結束後到健身房;疫情後同樣改為在家工作。雖然後來政策放寬,但一方面考量自己在國外生活要更照顧健康,一方面也適應了新的生活模式,宋訡瑄沒有再回到研究室和健身房,「不過政策放寬後就可以恢復跟朋友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等社交活動,也不用擔心朋友來家裡吃飯超過室內人數限制。」

談到對今年4月18日起口罩政策鬆綁的看法,陳思穎觀察到百貨業員工與客人佩戴與不佩戴口罩比率約各佔一半;因為不再是法令強制,而是個人自由選擇,她認為佩戴與否都不會遭受異樣眼光或額外壓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暫時」判斷近期醫療資源可以負擔輕症患者,所以沒有繼續採取強制政策,並不代表疫情完全消退,這也可能導致部分民眾掉以輕心、忽略疫情升溫可能。

宋訡瑄也留意到生活中佩戴與不佩戴口罩的人各佔半,可以感受到政策確實朝向流感化、恢復正常生活的方向調整。不過事實上,哪怕在疫情嚴峻時期,也還是有堅持不戴口罩的人,當時政府採極力宣導、但尊重個人所以沒有罰則;現在宋訡瑄較擔憂的是反而有人會因為選擇「佩戴口罩」而被歧視。

陳思穎指出,在台灣的親友一直覺得英國疫情到現在都還很嚴重,就確診數字來看,英國也確實比台灣多,但其實在蘇格蘭周遭的同事、朋友幾乎恢復正常生活,僅維持消毒、戴口罩等基本防疫,「也會很輕鬆聊到哪些同事、甚至就是同事本人,確診休息2、3個禮拜左右又回來上班。」

宋訡瑄則覺得自己在台灣的親友好像沒有先前那麼焦慮,「因為他們也感覺台灣已經守很久,這種緊繃的生活已經過太久,希望可以慢慢、真的找到與病毒共處的新生活型態。」而國外親友則是有些人已接種三劑疫苗,確診後又康復,他們也用自己親身經驗告訴台灣的親友們不用害怕,「我自己身邊的朋友們也有不少確診後康復的。確實,確診後會經歷不適,不過也都有康復。」她建議現階段就是維持自我保護、落實防疫,既然已接種疫苗,倘若真的確診,就自我隔離、等待復原。

 

兩位青年都在愛丁堡台灣人團契聚會,封城期間,團契從每2個禮拜1次實體聚會改成每個禮拜1次線上聚會查經、代禱,現在更可以恢復實體的踏青、聚餐活動。「感謝人在國外又遇到疫情嚴峻,仍有這樣一群契友陪伴,可以一起閱讀上帝話語、分享彼此對信仰的想法,及互相關心、代禱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陳思穎表示,群組裡的聊天也能紓解壓力,雖然因疫情減少實體互動,但也不太會覺得孤單。

宋訡瑄認同線上團契聚會,一方面節省契友們交通往返成本,一方面也擴大參與,「這樣不侷限只有愛丁堡的人能參加,偶爾也會有住在其他國家或其他城市的台灣人加入。」所聚會的教會則採線上與實體併行,讓生病或因故不便前往教會實體聚會的人仍然可以線上禮拜。

最後兩人點出,雖然疫情不像先前那麼讓人緊張、不安,但延伸而出的「強制實施疫苗護照」政策是否可能侵害人權、「出入公共場合人數限制」增加商家營業成本是否合理、疫情影響經濟弱勢族群、英國NHS(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醫療系統與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承受極大壓力等問題,都考驗社會如何討論與面對。

 

查看原始文章►https://tcnn.org.tw/archives/113898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Twitter share
  • #武漢肺炎
  • #Covid-19
  • #疫苗
  • #政策鬆綁
  • #與疫情共存
  • #佩戴口罩
  • #蘇格蘭
  • #台灣青年
  • #確診
  • #自我隔離
  • #台灣人團契聚會
  • #上帝話語
  • #信仰的想法
  • #代禱
  • #線上團契聚會
  • #實體聚會
  • #強制實施疫苗護照
  • #出入公共場合人數限制
  • #醫療系統
  • #醫護人員
  • #討論與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