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首頁  >  TCNN新聞  >  內頁

TCNN新聞

112年

03月05日

如何面對過去? 鄭竹梅從文史檔案談記憶與創作

為讓更多民眾了解文史檔案及創作之間的關係,從更多角度了解二二八事件及戒嚴時期政府對人民的監控與打壓,對台灣未來有不同的討論,鄭南榕基金會與台南新芽協會3月4日晚間於台南政大書城合辦「文史檔案到記憶與創作:我們如何面對過去?」講座,邀請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與作家黃崇凱一同分享對此議題的想法。

近期「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巡展在台南正式開展,以不同的史料與資料更多元化呈現鄭南榕的生命樣貌。黃崇凱指出,從民主、言論自由的進程看鄭南榕的犧牲與奉獻,往往會忘記他也是生活在1980年代的台北人。透過長輩口述,更深化鄭南榕不同的形象,在當時言論尚不自由的的台北,他也經歷政治、生活、文化、經濟等因素,如同當時所有人一樣,「這其實也突顯出,他更加生活化的一面。」

 

黃崇凱表示,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放大眼光來看有很多歷史事件發生,黨外運動的影響、迫害自由、不公平案件發生,鄭南榕在那種環境下,都有機會參與,影響他對自身價值的追求,讓他在歷史的推進中有獨特的看見。說到歷史的創作,他指出,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目的為何,為何要寫,才不會在創作時走偏了方向。

黃崇凱指出,年輕世代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如何把這些精神與歷史傳承下去。台灣人對種種事件的關心不夠,像是烏俄戰爭中烏克蘭的處境已不是最熱門、最受關注的議題,對二二八、戒嚴、黨國體制統治也漸漸麻木,所以要透過多樣方式,如史料、口述的方式,繼續傳承這樣的精神。

鄭竹梅也表示,這些年揭露父親資料的過程中,不管是檔案、日常生活筆記、書信,都看見當時父親的種種行為,自己的疑惑也漸漸解開。他因著對下一代的愛與關懷,才會與眾多前輩挺身而出,反抗當時的威權政府。這些年,從找尋父親的及身影,漸漸成為找尋自己,「透過這些史料,也讓自己對於民主與言論自由的想像、台灣的未來有了屬於自己的解釋與想像。」

 

鄭竹梅表示,創作是讓不同人認識彼此、互相理解的媒介,會成為傳承故事的工具,不讓眾人對鄭南榕等過去民主前輩的故事感到麻木,需要持續用文字展現不同世代對民主自由精神與價值的追求。透過鄭南榕,如何看待未來台灣的定位呢?鄭竹梅回應,必須更多樣化吸收及思考,不是只有一種解方或說法。她父親追求言論自由,不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一個平台上彼此對話、找尋方向,「每個時代都在見證自己的歷史,而現在也是大家的時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與台灣。」

 

查看原始文章►https://tcnn.org.tw/archives/159379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Twitter share
  • #文史檔案
  • #創作
  • #二二八事件
  • #戒嚴時期
  • #台灣未來
  • #鄭南榕基金會
  • #台南新芽協會
  • #文史檔案到記憶與創作:我們如何面對過去?
  • #鄭竹梅
  • #黃崇凱
  • #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
  • #民主
  • #言論自由
  • #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