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N新聞
03月24日
校園暴露於空汙中 兒童健康需更積極政策介入
地球公民基金會攜手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探尋石化高雄的永續與公正轉型路徑-從知識到行動的整合型研究」,於3月21日晚間在高雄總部舉辦「告別空汙 守護健康:當學校在工業區旁」校園空汙暴露防護對策論壇,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秋花妹主持,獨立媒體《報導者》記者孫文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張弘潔、政治大學永續創新民主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家安、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高雄醫學大學永續長與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培詩分享。
《報導者》在3月初推出「煙囪下的國中小:發展競逐中遺落的學童呼吸權」系列專題報導與互動式地圖。孫文臨回顧此系列報導從發想、反覆討論與聚焦、進行調查直至完成的過程,並強調針對這個過往即多次被提出的議題,《報導者》所採取的報導方向是呈現「空汙風險」,以及探討兒童承受空汙風險的能力與成年人有何差異。
根據《報導者》的調查,全台灣有141間國小、31間國中周圍500公尺內曾有違規工廠,其中有28間學校周圍有2間以上。孫文臨指出,這是早期國土規劃缺乏環境風險考量的結果,且目前固定汙染源設置仍無需評估鄰近學校、醫院等風險。此系列報導獲得立法委員林淑芬、林月琴等人重視,用以政策檢討和改善的諮詢中。
張弘潔透過數據指出,雖然近年來台灣整體空汙問題有所改善,但兒童並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其換氣率高於成年人,對毒物耐受力則不及成年人,因此受到空汙危害更勝成人;這也代表國中小校園的空汙治理應該更加積極,尤其《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已國內法化,守護兒童健康不只是個人與家庭責任,更是政府責任。
張弘潔分析現行相關政策的缺口,包含《空氣汙染防制法》明定違規情節對學校有影響者要從重處罰,但卻乏實質標準;另政策經常側重個人行為調整,例如配戴口罩、限制戶外活動等,缺乏積極的結構性政策介入。她也分享南韓的作法:南韓立法強制、嚴格監測校園空汙,並將空汙管制列入《學校健康法》,編列預算用於空汙監測設備、空氣清淨機、室內運動設施等。
林家安分享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團隊研究高雄空汙問題,相關資料檔案於2020年加入美國爾灣大學建置的「環境不正義數位平台」;該平台有資料收集、分析詮釋、策展教學等功能。另團隊也將數據重新整理、設計,把複雜的科學數據轉譯成民眾更容易閱讀、理解並參與討論的圖文,並透過社群媒體和「我家門前:高雄石化工業轉型溝通之旅」等實際行動,帶領民眾認識空汙研究成果。
王敏玲回顧地球公民基金會過去藉由記者會、校園行動等方式,揭露國小學生暴露在高風險空氣中的問題。她統整這些年來的主要倡議包含:產業轉型、訂定排放標準、補強空汙監測、提高公民參與、加嚴加廣有害空氣汙染物(HAPs)管制等等。
她也補充幾項需要持續追蹤的問題:近年PM2.5濃度降低,但有害空汙不只一種物質,具體改善與否需要有月報、年報資料為參考;民間爭取到仁大工業區地區OP-FTIR監測,但公眾卻不暸解相關資訊,建議公開說明。另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團近期參與台積電高雄擴廠環評,她特別指出環評裡「健康風險評估」的盲點在於僅針對該開發案,沒有加總鄰近汙染源影響,這個問題也需要突破。
陳培詩則引用研究數據強調空汙對兒童肺部、呼吸道的健康影響顯著,並點出除了工業造成的空汙,家長接送時汽機車排放造成的空汙亦不容小覷。而針對不少民眾選擇採購「空氣清淨機」來因應空汙問題,她分享相關研究數據,談到光觸媒空氣清淨機有效降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化學氣體濃度,而加入三合一濾網後,對空汙改善效果更為顯著,「這顯示空氣清淨機是有效的。」前提是使用時關窗、隔絕戶外汙染源,其次是將機器放在呼吸範圍內、而不是角落,且濾網要定期清潔。
針對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守護孩子的健康,幾位講者提出以下建議:為減少汽機車的交通汙染,家長們可改以步行、腳踏車等方式接送孩子,或是在接近學校時停車、改以步行接送。與學校師長分享空汙議題與相關資訊。支持關心環境問題的政治人物和民意代表,也支持環保團體與優質媒體。抽菸、燒香、新裝潢與家具也可能造成室內空汙問題,可透過改變習慣來減少空汙對孩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