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N新聞
03月29日
公報社教育訓練 追尋巴克禮宣教腳蹤
今年為台灣教會公報社設立141週年、《台灣教會公報》創刊140週年,公報社特於3月26日以「行動神學教育」方式舉辦為期兩日的教育訓練,並獲得台中中會柳原教會「柳原神學講座」大力支持。26日上午,由公報社董事長劉柏超牧師、社長方嵐亭牧師帶領全社同工走訪二崙村,並於設立在屏東中會竹田教會的「巴博士二崙蒙難紀念碑」前潑水,思想當年公報社創辦人巴克禮牧師走入人群、面對攻擊仍要持守信仰與宣教的心志。
公報社一行人從台南市出發,搭乘遊覽車先抵達屏東中會內埔教會聆聽客家宣教史。屏東中會議長陳佳佳牧師、總幹事吳志仁牧師,內埔教會牧師李鳳嬌、長老李寬仁與李志弘等人接待。
劉柏超在開場致詞時說明,柳原神學講座旨在帶領教會弟兄姊妹更認識現在社會當前議題,並透過神學和歷史反省看見上帝啟示,以基督徒身分回應那些議題。他盼望透過這次教育訓練,帶領走過百年的公報社重新看見巴克禮創辦報社與報紙的信仰初衷。
李志弘指出,內埔教會歷史可以追溯至1871年、英格蘭宣教師李庥牧師建立的「杜君英教會」;1874年,因為語言不通,客家人決定另造禮拜堂。在1884年,二崙村信徒「張阿釗」(多誤記為「張阿金」)賣房建堂,卻遭到當地村民反對與騷擾。對當時的客家人而言,信仰基督教是「忘祖背宗」的不孝之舉;遭到村民毆打的張阿釗躲到教會尋求庇護,獲得來關心與調停此事的巴克禮照顧。1885年,巴克禮自己也與信徒遭遇村民攻擊、被潑糞肥,被稱為「二崙事件」。
張阿釗沒有兒子,認自己女兒的第五個兒子張安貴為兒子。兩人年紀落差大,巴克禮建議張阿釗讓兒子接受正規教育、有自立的能力,獲得同意後便帶著張安貴到台南。後來,張安貴成為傳道人,是內埔教會第一位傳道人;張安貴的大兒子張純恩也是牧師,更是內埔教會第一任牧師;張家後代在教會界多有貢獻。
告別內埔教會後,一行人前往僑智國小,由竹田教會牧師蘇頌榮擔任導覽員,領著眾人徒步走過二崙村、前往竹田教會,沿途介紹客家街道、建築、語言特色,並指出兩處「二崙事件」可能發生地,一是靠近聚落的河,二是現為住宅的紅瓦屋。他也補充過去較少人關注的二崙事件後續:信徒將巴克禮帶回家,洗去穢物並暫避風頭;然而傍晚要離開時仍與村民發生衝突,過程中巴克禮的懷錶掉落、被村民撿走,後透過官府將懷錶取回。
「巴博士二崙蒙難紀念碑」設立於1981年,因為二崙村屬竹田鄉,時值竹田教會設立30週年,由多間南部客家教會向屏東中會申請、建立紀念碑。這場教育訓練中,安排劉柏超、方嵐亭、公報社總編輯陳逸凡、行政部經理劉麗卿、營業部經理林雯茜等為代表,在紀念碑前接受潑水,體驗當年巴克禮的心情。方嵐亭提醒眾人,巴克禮在宣教過程中面臨種種苦難,尤其是在地人的排斥與傷害,仍以冷靜態度寬容面對。這也是辦理這場活動要帶給眾人的提醒。
結束在竹田鄉的走訪與體驗後,眾人南下、直奔墾丁進行後續行程,並在巴克禮當年也曾參訪過的鵝鑾鼻燈塔前合影。